第 三 課 天國的比喻(4:1-41)
耶穌又到海邊去教訓人,人群擁擠使祂要離岸用船作講台,船離岸不遠,眾人能聽得清楚。祂用自然界的事物,把祂屬靈的功課講解給眾人聽。祂能從自然界看見屬靈的真理,使我們也可以看見。
第一個比喻裏包括:
1. 播種者
2. 種子
3. 土壤
1. 路旁的土:路旁的土太堅硬,種子鑽不進去,飛鳥一來就吃掉了。
2. 土淺石頭地:石頭上的土很淺,土淺使種子扎根不深。
3. 荊棘地:長滿了荊棘的樹叢,使種子得不到足夠的營養和陽光,於是便窒息了。
4. 好土:種子可進到土裏很深,土壤肥沃,最適合種子生長,種子結實有三十倍的,有六十倍的,有一百倍的。
當沒有別人的時候,門徒就問主耶穌為何用比喻教訓人。祂告訴他們,神國的奧祕只有讓那些有心接受的人知道。
神國的奧祕是什麼意思呢?神國是一個由新約時直到如今都沒有人知道奧祕——惟有藉著特別的啟示才能認識的真理,神國的奧祕就是:
1. 主耶穌是以色列的王,但以色列人卻拒絕祂。
2. 神國在地上建立以前,還有一段時間。
3. 在這段時間內,國度是屬靈的。凡認基督為王的,都在神國中,即使王祂自己像暫時缺席。
4.
在這段時間內,即神國在地上建立以前,神的道將要傳開並有不同的收穫,有些人是確實得救的,有些則是掛名的信徒。有的基督徒在外在的形式上,都在神國的國度裏,但惟有真正的基督徒才能進到真實的國度裏。
第11和12節解釋為何用此比喻來講說真理,神把祂家中的祕密啟示給那些願意打開心門,樂意接受和順服的人。對那些拒絕接受光的人,卻隱藏起來,他們就是耶穌所指的「外人」。
第12節的話對一般讀者來說,似乎較苛刻和不公平:「叫他們看是看見,卻不曉得;聽是聽見,卻不明白,恐怕他們回轉過來,就得赦免。」
但是我們要記得,這些人曾經享受過很大的特權。神的兒子曾經在他們中間教訓人,又在他們面前施行過很大的神蹟,他們不僅不承認祂是彌賽亞,而且反對祂。他們既藐視世界之光,也否認祂教訓中的光。因此他們要看見祂的神蹟,卻不曉得其屬靈的意義;他們要聽見祂的話,卻不了解其中深奧的教訓。
最後一次機會聽福音確有其事。人是有可能再犯罪而遠離恩典的日子,人會飄流而遠離救贖。有些人曾拒絕救主,而再也沒有悔改得救的機會。他們可能聽過福音,但落在頑梗的耳朵和冷淡的心上。我們常說:「有生命就有希望」,但聖經上告訴我們,有些人雖然還活著,但是沒有希望了(來六4-6的例子)。
在第13節,主耶穌再回到撒種的比喻,告訴門徒若不能明白這簡單的比喻,又怎能明白其他有關的比喻呢?
救主沒有說到誰是撒種者,可能是祂自己也可能是代表祂去傳道的人。種子就是道,不同的土壤代表各人的心和他們對道的不同反應如下:
1.
撒在路旁的:這人的心剛硬、頑固、未曾破碎。對救主的邀請,他拒絕接受。鳥代表撒但,把道奪去。這人不為信息所動,也不扎心。此後他仍漠不關心,全不在乎。
2.
撒在石頭地上的:這個人對道有表面的反應,或許是由於福音的熱忱,或許是一時衝動表示相信基督,但那只不過是理念上的贊同而已。其實他沒有把自己真正的交託給基督。他歡喜領受道;但假若他能夠深深的認罪悔改,情況就不一樣了。起初他似乎信得還不錯,等到因為信主而遭到患難,或受到逼迫,他發現所付的代價太大,便完全放棄了。在一般情況下,他說他是基督徒,但受到逼迫時,虛假的面貌就顯露出來了。
3.
撒在荊棘裏的:這些人起初表現得很好,從外表看,他們似乎是真信徒,但後來卻被事業,世上的思慮,錢財的迷惑所纏累,失去追求屬靈福氣的興趣,最後更放棄承認是基督徒。
4. 撒在好地上的:這些人不計代價,確實地接受了神的道,他們是真正的重生了。他們是基督的忠誠子民。世界、肉體或魔鬼都不能搖動他們對神的信心。
撒在好地裏的,也有不同程度的結果,有結實三十倍的,有六十倍的,有一百倍的。結實的程度由什麼來決定呢?最能結實的生命是立刻、無條件、很喜樂的遵行神的話。
在第21節中的燈,是指主傳給門徒的真理,真理不可放在斗底下、床底下,而要放在人看得見的地方。量米的斗代表世上事務,人若容許俗務纏身,它就要偷去我們應獻給主的事工時間;床是指舒服或懶怠,斗和床二者都是福音的敵人。
第22節是要提醒門徒要謹記,他們的事奉有一天會顯露出來。到那一天,他們是否世務纏身,或自我放縱,或優先於為主作見證,就完全顯露出來了。
因此耶穌鄭重的勸誡他們說:「有耳可聽的,就應當聽。」救主又再警告他的門徒:「你們所聽的要留心。」每次我們從神的話中學到一些真理,就要立刻遵行,並和別人分享。我們接受了神的真理,就有責任去行。
如果我聽到神的命令但沒有遵行,我就沒有辦法把這信息傳給別人。在什麼情況下教導才顯出能力和機會?就是當信徒從傳道者的生命中看到真理!
我們和別人分享真理,所得到的是複利,老師預備講章,往往比學生獲益更多。將來的賞賜比我們現在付出的更是大得多。
每次我們學到新的真理,並讓它在我們生命中實踐,神就會把更多的真理給我們。反之,忽視真理,就連過去所得到的也會失去。
這個比喻只有在馬可福音中找到。最少有兩方面的解釋:
1.
這表示:主耶穌在地上公開傳道,把種子撒在地上,然後回到天上去了,種子開始生長——不可思議、不知不覺、不可抵抗的生長出來了。從小開始發展成一群真正的信徒。時候到了,收割並提到天上的穀倉裏去。
2.
這比喻是在鼓勵主耶穌的門徒。他們的責任是撒種,他們知道神的道不會徒然反回,要成就祂所要作的,所以在撒種之後就安然「黑夜睡覺,白天起來」,經過了一個奇妙神蹟般的過程,超過了人的力量和技巧,神的道在人心裏作工,結出果子來。人只負責栽種和澆灌,但神叫種子生長。
第29節較難解釋,只有神操鐮收割,但在這個比喻中又說是同一個人撒種和收割。
這個比喻描述神的國起初像芥菜種一樣微小,後來卻長成樹或矮樹叢,可供飛鳥棲息。神的國是從一群小數目的被逼害者,慢慢擴大,甚至被政府接受成為國教。這種成長很驚人,卻不是健康的。因為很多人雖然遵從王命而信主,但卻沒有真正的悔改。
夏雲斯(Vance Havner)說:「當教會飽受傷痕,便向前進。開始受讚,就悲劇萌生。基督徒被餵獅子的時候,遠勝於常坐貴賓台的日子,因為前者叫教會更蒙福。」
芥菜樹叢是描述那些掛名的基督徒團體,是假教師的棲身所,今天神的國,外表正是如此。
第33及34節使我們認識一個教導的重要原則。耶穌教導人是「照他們所能聽的」。祂根據他們的知識,他們能吸收的,祂不會供應過多使他們不能消化,祂是這樣的對他們講道(參閱約十六12,林前三2,來五12)。
雖然祂一般的講道是用比喻,但私下對門徒,卻把一切的道講給他們聽,因為他們是真正需要光的人。
有人說:「有些傳道人的方法,會使人覺得基督曾說:『餵養我的長頸鹿』,而不是『餵養我的羊』。」
當那天晚上,耶穌和門徒渡過加利利海到東岸去,他們事先沒有作任何準備,也有別的船跟在耶穌的船後面。忽然間起了暴風,波浪險些把船擊沉。
耶穌在船尾睡覺,驚慌的門徒來叫醒耶穌,責怪耶穌不顧他們的安全。耶穌就起來,斥責風和浪,風浪就完全平靜了。耶穌便責叱門徒的驚慌和不信。他們看見耶穌所行的神蹟,就嚇得目瞪口呆。雖然他們知道祂是耶穌,但再次被祂所顯出來的能力吸引。
這次事件顯出主耶穌的人性和神性。祂睡在船尾顯出人性,祂說話使海平靜顯出祂的神性。
以前祂行的神蹟,顯出祂勝過疾病和魔鬼的能力,現在祂又顯出掌管大自然的能力。
最後,這件事鼓勵我們,在一切人生的風暴中,都要倚靠耶穌,因為只要祂在船上,船就永不會沉下去。賈艾梅(Amy Carmichael)有一首詩如下:
你是枕著枕頭睡的主,
你是平靜怒海的主,
船上若有你同在,
風打浪襲有何礙!
雖然度日如年,
但你保守我們平安。
雖然風聲瀟瀟,
但你仍然安靜。
親愛的主,當你在船上時,船會沉嗎?
凡等候你旨意的人,他們的心會昏暈嗎?
Return to Table of Contents 返回目錄