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 七 課 兩個世界(9:1-50)
主耶穌既已將自己要受羞辱、受苦、受死的路指示門徒,又叫他們跟從祂,過著犧牲、捨己的生活。現在又把事情的另一面告訴他們,作門徒雖然會耗盡他們的一生,但在不久的將來,那獎賞卻是無比的榮耀。
主耶穌首先指出,門徒中有人在沒有嘗死味以前,必要看見神的國大有能力臨到。祂所指的是彼得、雅各、約翰,在變像山上看到神的國大有能力。山上變像猶如劃破黑夜的曙光一線,揭示了基督將來在地上榮耀的統治,也預告了將來那無限光明和美好的日子。
這段經文也表示我們現在在地上為基督受苦,在祂回來與祂僕人在榮耀裏的時候,必得著豐富的回報。
山上的景像預示基督在千禧年的國度中作王得勝的情景:
1. 耶穌變了形像:眩目的光華從祂射出來,甚至連他的衣服也放光,比一切漂白劑能漂的更白。
基督首次降臨時,祂的榮耀被肉身幔子遮罩。祂謙卑的降臨,多受痛苦,常經憂患。但祂再降臨時卻是帶著榮耀來的,沒有人會認錯祂。祂將顯明自己是萬王之王、萬主之主。
2. 以利亞和摩西也在那裏:他們代表
(a) 舊約時代的聖徒
(b) 律法(摩西)和先知(以利亞),或
(c) 已死或被提的信徒
3. 彼得、雅各和約翰也在那裏:他們可能是代表新約時代的聖徒,或那些在國度設立時仍存活的人。
4. 耶穌是中心人物:彼得提出要搭三座棚,天上卻有雲彩和聲音責備他,基督必須在凡事上居首位,祂要成為以馬內利之國的榮耀。
雲彩可能是舊約時代在會幕和聖殿裏,停留在至聖所的「薛根拿」(譯按:Shekinah由亞蘭文“Shakan”而來,意即「休息」,是指神的榮光或雲彩在建築物內充滿。這詞並沒有出現在聖經裏,但被猶太和基督教作家廣泛應用,意味著耶和華的住所或休息處)。這是神同在的明顯表現。那聲音是父神的聲音,證明基督是祂的愛子。
當雲彩上升以後,門徒不再見一人,只見耶穌。這一幅獨特的圖畫,描繪出國度在權能中來臨時,並今天在祂的跟隨者的心裏,祂所擁有的榮耀和至高的地位。
下山的時候,耶穌囑咐他們不要將所看見的告訴人,直到祂從死裏復活。這話使他們迷惑不解,大概他們還不太清楚祂要被殺和復活的事實。他們對死裏復活的事也感驚奇,作為一個猶太人,他們知道人人必從死裏復活的真理。但耶穌所指的是一個揀選性的復活,祂要從死人中復活。換言之,祂復活時並不是人人都復活,這是在新約裏才看見的真理。
門徒還有一個問題,他們剛才預見了神的國度。但瑪拉基曾預言以利亞必須先來,作為彌賽亞的先鋒,復興萬事,為建立祂宇宙的王權而舖平道路(瑪四5)。那麼現在以利亞在那裏?他會不會如文士所說的必須先來?
耶穌回答他們說:「以利亞固然必須先來,但更重要更迫切的問題是『舊約不是預言人子要受許多苦,又被人輕慢嗎?』論到以利亞,他已經來了(顯於施浸約翰和他的事工上),人卻任意待他——像人待以利亞一樣。施浸約翰的死是個預示,表明他們要對人子所行的,他們棄絕了先驅者,也要棄絕君王。」
門徒不許留在榮耀的山頂上,山下有著人的呻吟和哭泣,他們正面對一個充滿需要的世界。當耶穌和三個門徒回到山下時,文士和眾人正和其他的門徒在辯論。主一出現,他們的對話就停止了,眾人跑到祂那裏,祂問:「你們和我的門徒辯論什麼?」
一位憂傷的父親激動的告訴主,他的兒子被啞吧鬼附著。鬼把他摔倒在地上,又使他咬牙切齒,口中流沫。嚴重的痙攣令孩子身體枯歇,他曾向門徒求助,他們卻是不能。
耶穌責備門徒不信,祂不是曾賜他們趕鬼的能力嗎?祂在他們那裏要忍耐到何時,他們才會使用祂所賜的權柄?祂要容忍這缺乏能力和失敗的生命到幾時呢?
他們把孩子帶到主面前,鬼便使他重重的抽瘋。主體貼地問他父親,這情形發生有多少時日了,他說從小的時候,痙攣病多次把孩子扔在火裏、水裏,使他幾乎喪命。
這位父親請求主救他的兒子,他的請求是多年絕望所帶來心碎的呼喊。救主告訴他,這不是祂醫治能力的問題,而是這位父親的信心問題。相信永活的神是會得到賞賜的,對祂而言沒有什麼是困難的。
歷世歷代的人都經歷過信與不信的掙扎,這位父親也是如此,最後他說:「主阿,我信,但信得不夠,求主幫助。」我們要信,但有時會發現裏面充滿了疑惑,我們恨惡自己內面有不合理的矛盾,但似乎又無可奈何。我們在這時也應到神面前,求祂先幫助我們的信心。
當耶穌命令那污鬼離開孩子,又一次可怕的痙攣,小孩的身體好像死了一樣。救主扶他起來,領他到父親面前。
後來主單獨和門徒在屋子內,門徒問祂為什麼他們趕不出污鬼,祂說有些神蹟需要長時間的禱告(在最好的手抄本聖經29節中,並沒有禁食二字)。
在我們的事奉中,有誰沒有遭受到屢屢的失敗和挫折呢?我們不屈不撓,又謹慎的勞苦,卻找不到神的靈大能地作工的痕跡,我們就該聽救主要提醒我們的話:「非用禱告,這一類的鬼,總不能出來。」
主在該撒利亞腓立比的旅程已結束,現在要往南行,經過加利利到耶路撒冷去釘十字架。祂渴望經過那裏而又不願意人知道,公開傳道已完畢。現在祂要和門徒在一起,為前面的事情,指示他們,並讓他們在心裏有所預備。
祂坦白的告訴門徒,祂要被人拘捕,遭人殺害,三天後復活。他們仍聽不懂但又不敢問,我們也常因為不敢問,以致失去了祝福。
他們來到迦百農他們住的屋子裏,耶穌問門徒在路上他們爭論什麼?他們不好意思回答——他們曾爭論誰為大的問題,可能是登山變像的事,提醒了他們對國度即將來臨的盼望,在計算一下自己在國度中的地位和尊榮中,他們總覺自己比別人強。
耶穌在恰當的時候告訴他們關於祂的被殺,門徒卻彼此妄自尊大,這實在叫人詫異和心碎。正如耶利米所說,人心比萬物都詭詐,壞到極處。
耶穌知道他們在爭議什麼,就教導他們學習謙卑。祂說要為首的,就要樂意做低微的服事,為別人活而不為自己活。主耶穌就領了一個小孩子到他們面前,主耶穌抱著這小孩,祂強調為祂的名,仁慈款待最不受尊重,最無名望的人,才是為首者的風範,此舉就如作在主自己,甚至父神身上。
「神聖的主耶穌啊!你的教訓監察、揭露我這屬肉體的心,求你破碎我的己,讓我活出你的生命。」
本章似乎充滿了失敗的事:
1. 彼得在變像山上口出拙言(第5節)
2. 門徒沒有把啞巴鬼趕出去(第18節)
3. 門徒爭論誰為大(第34節)
4. 門徒表現出宗派主義的心(第38-40節)
耶穌所愛的門徒約翰告訴耶穌,他們發現有人奉祂的名趕鬼,門徒便禁止他,因為他並沒有與們徒聯合一同作工。那人並沒有教導錯誤的教義,也沒有活在罪中,他不過沒有加入門徒的行列而已。
他們畫上圈圈,把我關在外面——
背叛、異教、可輕視之物;
但是愛和我有得勝的才智——
我們畫上圈,要把他們帶進來。
耶穌說:「不要禁止他,若他對我有充足的信心,奉我名去趕鬼,就是站在我這邊,去抵抗撒但。任何人對我的名有如此的信心,他不會輕易變節反過來毀謗我,或與我為敵。」
第40節似乎和馬太福音十二章30節有矛盾,那裏耶穌說:「不與我相合的,就是敵我的;不同我收聚的,就是分散的。」其實沒有衝突,在馬太福音中,論點是耶穌是神的兒子呢?還是靠著鬼的能力趕鬼的人呢?在這個基本問題上,誰不與祂相合,就是敵擋祂的。
在馬可福音中,問題不是基督的位格或工作,而是事奉必須有包容和愛,在事奉上不敵擋祂的,必然是敵擋撒但的,他就是幫助基督的。
奉基督的名作最小的善事也要得賞賜。給門徒一杯水喝,也不會不蒙記念,因為門徒是屬基督的。奉祂的名趕鬼較為突出,送上一杯水卻很平凡,但二者若因為祂的榮耀而作,祂都看為寶貴。
「因你們是屬基督」是把信徒連在一起的繩子,這話若常在我們面前,就必能在基督徒事奉中從分門結黨的靈、瑣屑的爭論和嫉妒猜忌中釋放出來。
主的僕人必須不斷留意自己的言行對別人所造成的影響,主僕的言行實在有可能絆倒別的信徒,引致一生之久的屬靈破壞。使一個小子偏離聖潔和真理的道路,倒不如把塊大磨石拴在他的頸項上,把他淹死。
在新約時代,有二種磨石:一種是普通的,可用手轉動;另一種很大的,要用驢子拖著轉動。主耶穌在這裏講的大磨石是屬後者。
本章最後幾節,強調紀律和自制的重要,凡要作真門徒的人,必須不斷與天然的慾望和嗜好相爭。滿足肉體招致滅亡,控制肉體則確保屬靈的勝利。
主提到身體上的三個器官:手、腳和眼。說到寧願失去三者中的一個,勝過被絆倒而進地獄,為達到此目的,任何代價的犧牲也值得。
手可代表我們的行為,腳可代表我們所跑的道路,眼可代表我們追求的事情。這些事物都有潛在性的危險,它們都要受嚴厲的對付,否則可導致永遠的滅亡。
這段經文沒有指出,真信徒最後也會失落而永遠在地獄裏嗎?單從字面來看,好像暗示有這個可能,但從新約的一貫教訓,我們知道:凡進地獄的人,一定不是一個真基督徒。
人可以自稱已重生,並有一段時間表現得很不錯,但他若放縱情慾,為了滿足現在的慾望而犧牲將來的榮耀,這很清楚他根本就從未得救。
主一再提到地獄,在那裏蟲是不死的,火是不滅的。這是非常嚴肅的。若我們真的相信,便不為物質而活,乃為不死的靈魂而活。「主阿,賜我一顆愛人靈魂的心!」
很寶貴的,這個教訓是有寓意的,並不是真的要砍下手或腳、或挖去眼,耶穌沒有要我們作這極端的事。祂要說的是,與其濫用這些器官而被扔進地獄,不如犧牲他們的功用。
第49和50節是特別難解釋的,因此我們要逐字逐句研究。「因為必用火當鹽,醃各人」,這句話中有三個問題:
1. 「火」是指什麼?
2. 「醃」是什麼意思?
3. 「各人」是指得救的人,還是未得救者,或兩者都是?
火可以指地獄(如44、46、48節),或任何審判,包括對信徒工作的神聖審判,和自我審判。
鹽代表那用來保存、潔淨、防腐和調味的東西。在東方,它也是忠誠、友誼和信守諾言的保證品。
若「各人」是指未得救的人,意思是他們在地獄的火中得到保存,就是說他們要受到永遠的刑罰。
若「各人」是指信徒,經文指出他們必須:(1)在今生中受神熬煉的火所潔淨,或(2)實行自律和自制,以保存他們免於腐敗。
「凡祭物必用鹽醃」,新版本把這一句略掉了,這是引自利未記二章13節(參閱民十八19,代下十三5)。鹽是神和祂百姓立約的象徵,提醒百姓那約是個莊嚴的條約,不容侵犯。我們將身體獻上給神當作活祭(羅十二1-2),必須用鹽在祭物上調味,使它成為不能撤回的誓言。
「鹽本是好的」,基督徒是世上的鹽(太五13),神盼望他們產生一個健康、潔淨的影響,只要他們履行門徒的責任,就能成為所有人的祝福。
「若鹽失了味,可用什麼叫他再鹹呢?」不鹹的鹽是沒有用處的。基督徒若不履行作真門徒的責任,他就是貧乏無用的。基督徒的生命有個好的開始還不夠,還要不斷而徹底的自我省察,否則不能達成神拯救他的目的。
「你們裏頭應當有鹽」,你們在世上要成為神的能力,為基督的榮耀發揮好的影響。不可容許你們生命中任何事物,削弱你在祂面前的功用。
「彼此和睦」,這話顯然是回到33和34節,門徒爭論誰為大的事,驕傲必須除去,取而代之以謙卑服事眾人。
49和50節總括起來,把信徒的生命描寫為獻給神的祭物。它要用火來醃,乃是要信徒自我審察及自制。用鹽來醃,是指獻上時,要加上不能更改的誓約。若信徒違背了他的誓約、或沒有徹底的對付罪惡的情慾,他的生命便失去味道、價值和目的。故他應當棄絕生命中一切足以干擾神託付他使命的事情,也當和別的信徒維持和睦的關係。
Return to Table of Contents 返回目錄